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成语词语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其他 > 成语词语 >

含有重量单位的成语

时间: 2014-09-09
    《隋书·说苑》云: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注12,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不差累黍
    释义: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少。形容丝毫不差。
    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铢两悉称
    形容两者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近义词 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平起平坐 、反义词 判若云泥、天差地别、天渊之别 出处:明·周晖《金陵琐事》:“梁同考坐吏书之左,去官三百余员,铢两悉称,士林服之,士林荣之,此皆破格之异命也。”
    释义:铢:古代计量单位,1两=4锱,1锱=6铢。形容两方面轻重相等,优劣相当
    示例: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附记》:“因为我是人,难于上帝似的铢两悉称。” 
铢两相称
    出处:茅盾《大题小解》:“于是指出何者为适如其分,铢两注13 相称,何者被强调了非特殊点而忽略了特殊点,何者甚至被拉扯为‘四不像’。“
    释义:形容两者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示例:高《慈禧全传》第六部九七:“段、王虽同捧杨翠喜,却并不争风吃醋,这是因为杨翠喜受了养母的教,手腕颇为高明,对两人都是不即不离,若拒若迎,而又铢两相称。”
铢施两较
    出处: 明·方孝孺《答许廷植书》:“其赋于人也,铢施两较,不肯多与。” 明·方孝孺《答许廷植书》:“其赋于人也,铢施两较,不肯多与。”
    释义: 指一铢一两都斤斤计较。形容非常吝啬。
锱铢必较
    出处: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 
    释义:锱: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泛指很小的数量。较:计较。 指办事认真,一丝不苟。
    宋·陈文蔚《朱先生叙述》:“先生造理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也指很少的钱、很小的事情也要计较。形容小气、气量小。《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明史·汤开远传》:“事急则钜万可捐,事平则锱铢必较。”沈从文《菜园》:“他不能同人锱铢必较的算账,不过单是这缺点,也就使这人变成更可的人了。”
铢累寸积
    释义:犹言一点一滴地积累。常形容事物完成之不易。
    出处:宋·朱 熹《朱子语类·朱子一 》:“扬某自十四五岁时,便觉得这物事是好底物事,心便了。某不敢自昧,实以铢累寸积而得之。”
    示例: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三年》:“货财非经天降,皆世祖~而致之。”
铢铢较量
    释义:指极细地计较衡量。
    出处:清·陈确《原教》:“荀告韩杨,各是所见,铢铢较量,可谓愚甚。”
    示例: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六十二回:“内有一生员,姓张名直古,平日极不信因果,只说鬼神是有的,原无 铢铢较量善恶,一毫不爽的理。”
铢积锱累
    释义:犹言一点一滴地积累。常形容事物完成之不易。同“铢积寸累”。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老儒故善治生……铢积锱累,得四十金。”“锱(zī)铢(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铢积丝累
    释义:犹言一点一滴地积累。常形容事物完成之不易。同“铢积寸累”。
    出处: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七十九:“当时漕司不量州军之力,一例均科,既有偏重之弊,于是郡县横敛,铢积丝累,江东、西之害尤甚。”
    示例: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十五》:“是下邑穷乡铢积丝累以豪于闾井者之情,而奚足为俭哉? ”
铢分毫析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
    释义: 指细微地分析。 根据《 二十五史·宋史·志·第二十一·律历一》关于铢、毫的记载:“因度尺而求牦,度者,丈、尺之总名焉。因乐尺之源,起于黍而成于寸,析寸为分,析分为牦,析牦为毫,析毫为丝,析丝为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牦,十牦为分。自积黍而取絫。从积黍而取絫,则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两。”可知:铢、毫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秤砣虽小压千斤
    释义: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三十一回:“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
分斤拨两
    释义:比喻过分计较。同“分斤掰两”。
    出处:孙犁《村歌》上篇:“可是俺们那组,都说大家既是合适,才组到一块,不愿意分斤拨两的,显着薄气。”
掂斤播两
    释义: 掂、播:托在掌上试轻重。比喻在小事情上过分计较。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任凭人说短论长,他不怕掂斤播两。”
    示例:《晚清文学丛钞·糊涂世界》第十回:给他看也是枉然,非但不能照办,还要掂斤播两,说些不相干的话。
雷霆万钧
    释义: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出处:汉·贾山《至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示例: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唯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 ”
力敌千钧
    释义: 敌:抵挡;钧:古代重量单位,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力气大,能抵挡住几万斤。
    出处:《汉书·叙传上》:“良乐轶能于相,驭乌获抗力于千钧。” 《汉书·叙传上》:“良乐轶能于相,驭乌获抗力于千钧。”
家无儋石
    释义:儋石:容器名。儋容一石(十斗为一石);一说二石为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出处:《汉书·扬雄传上》:“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示例:宋·苏轼《乞赙赠刘景孙》:“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无儋石。”
寸量铢称
    释义:论寸来量,论铢来称。比喻点点滴滴地计量,烦琐不切实用。
    出处:宋·苏洵《史论下》:“欲寸量铢称,以摘其失,则烦不可举。”
    宋朝度制标准: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312 厘米,1尺=31.2 厘米,1寸 =3.12 厘米,1分=0.312厘米。宋承秦、汉之制:1两=24铢,1两 =40克,1铢=1.66克。论3.12厘米来量,论1.66克来称。确实是点点滴滴地计量,烦琐不切实用。
尺板斗食
    释义:旧时形容小官位低禄少。
    出处:《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皂衣黑绶之役。”
    示例: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万不至章甫缝掖之士、尺板斗食者流,独无含咀宫商,规模秦柳者。”
半斤八两
    这一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元来是半斤。”
    成语释疑:“半斤八两”一语出自16进制的古衡器流行时期,因古称一斤有16两(沿用至50年代),故形容“半斤”和“八两”毫无区别,彼此一样,不相上下。至于古称为什么用16进制?它的根源是什么?这就极少人知道了! 中国古称一斤有16两,每一两就是一颗星,16两就是16星。它们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买货人如把东西称给人家旺旺的,就得足了星(特别是福禄寿);如果买货人耍滑头克扣一两就减福,克扣二两就损禄,克扣三两就折寿。所以旧时的人是很讲诚信的!
一钱如命
    释义:把一文钱看得像命那样重。比喻极端吝啬。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谁知这些穷酸,一钱如命,总要贪图便宜,不肯十分出价。”
    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四回:“这班买办平日都是一钱如命的。”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