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
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一: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
加西亚·马尔克斯辞世已有半年,大师继《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后的另一部代表作《迷宫中的将军》即将和中国读者见面。本书描写了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1830年12月生命最后的14天,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幻影般的旅程。这趟旅程在信件与各种各样的回忆录中几乎没被提到,却恰好给了小说家在历史范围内创作自己故事的自一由。马尔克斯用自己的学识和文采兼容了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虚构。
《迷宫中的将军》西班牙语原版出版于1989年,为写玻利瓦尔这位拉丁美洲的传奇人物,马尔克斯与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历史学家们进行了长达近三年的调查,投入了所有的文献知识、技术和智力。正如作者所说“《迷宫中的将军》表明我写的全部内容都符合地理和历史现实。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表现—更确切地说是试图表现—玻利瓦尔的人格,表现其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书中,玻利瓦尔在疾病困扰、心灰意冷和种种超出他控制的不利条件下,重访了河岸边的城市,重走了见证他辉煌战绩和抱负的道路,同时也重新体会了他所遭受的背叛……将军为了从西班牙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接续了他统一拉美大一陆的未完成的梦想,然而最终他带着失望和遗憾离开了世界。
马尔克斯的讽刺和反思从来都是深埋的。很多拉美革命家,开始都怀揣着改变现实、解救苍生的坚定信念,试图把国家和人民从苦难的迷宫中带领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追求理想的途中就夭折于战火中;有些幸运儿,成功了,但早就被一种叫做“权力”的慢一性一毒一药所腐蚀,背弃了自己的初心。玻利瓦尔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可实现,毅然选择了去国。放弃比欧洲大四倍的国家总统之位,让人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气量。
《迷宫中的将军》出版后,拉美文学大师的卡洛斯·富恩特斯评价道:“《迷宫中的将军》最令人惊讶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元素全都不见了。这一次,马尔克斯的叙事非常直接,具有历史的准确一性一,关乎对权力的幻想与背叛,悲伤而令人颤一抖。”《洛杉矶时报书评》赞则誉这部作品是“马尔克斯为拉丁美洲和一个传奇人物做了一次一精一彩绝伦的倒带。”
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二: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
自从知道了“马尔克斯”这个名字以来,就一直在盘问自己:这个牛一逼一作家的尽头在哪里?什么才是马尔克斯的极限?什么才是写人的极限?
近几天一直在读《迷宫中的将军》,读得很慢,甚至很吃力。读马尔克斯,从来不曾如此?是心迟钝了,还是心老了?
《迷宫中的将军》不像《百年孤独》那样飞扬跋扈,也不像《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那样令人万般惆怅。《迷宫中的将军》在手,读任何一段、任何一个场景(迄今所读作家,只有马尔克斯)都想放下书,抬头,望天,感喟。
所有关于本书的赞誉,莫言也好,张炜也好,甚至那一万个白人和黑人,总脚着没有说到实质处,甚至因为说的太狗屁而被偶大大哂了一通。
你记得博尔赫斯的那个故事么。
那时候,名满天下的博尔赫斯一次很谦逊(其实充满了自负)地说:额的名字会很快被人遗忘,额的身一体很快会腐朽成泥,额的名声和无边声誉也会像云一样被一阵清风吹的无影无踪,只有额的故事会流芳百世,这才是老子最牛一逼一的地方。
确信他说出了部分真理,说出了此后大多数现实,例如他的身一体,也例如名声。但不幸的是,他的很多故事并没能流传。
这个故事确一直在流传。
有两个关于这本《迷宫中的将军》的故事,我相信基本没有天朝人知道,因为偶还没开讲呢。
第一个:2007年3月6日,在马德里利纳雷斯宫附近做一个节目,正好赶上马尔克斯因八十大寿而进行的接力诵读《百年孤独》的盛会,到处都是乱哄哄的人,主持人据说是西班牙宰相,嘉宾里还包括一群群一伙伙江湖好汉(很卑劣,偶彼刻立马想到了独孤求败和左冷禅那伙人的武林大会)。
没有人会记得诵读人群里究竟有哪些个牛一逼一人。
也几乎没有人想起和记得,在这伙无不名满天下的大侠背后之一隅,有一个特别安静的人,默默地待着,他就是君王卡洛斯。
更没有人知道,卡洛斯这天一直在读一本书,满目忧伤,不是《百年孤独》,是《迷宫中的将军》。
一位君王为什么会痴迷于一本名气和地位都远不及《百年孤独》的《迷宫中的将军》?这算一个谜吗?
天下有多少人能真的懂君王之心?
2014年4月,墨西哥,城市弥漫着黑色的哀伤,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加博远去了,带着云彩和雨露,留下了几本书:百年孤独、族长的秋天、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迷宫中的将军。
他被天朝人称作马尔克斯。
他的身一体不会不朽,他的名声也不会不朽。
但他写下的这些故事呢?
时间这把杀猪刀还不够长不够锋利,我不敢瞎喷。
但我在乱哄哄的小巷子里,一伙吃足了辣的人叨叨着:加博带走了一本书,在天国也要读的书。
马尔克斯会将什么书永远带在身边,带到天国?
《迷宫中的将军》尔。
2009年,杭州,拜见王永年,说好不说翻译,不说外语,不说十日谈不说博尔赫斯,说闲话。但说着说着,还是说到了书。
什么人跟厨子聊天不说到做菜?
古龙说:死了的厨子。
你跟一个弄了一辈子翻译人聊天,能不说到书?
说到最后,似有隐忧,哄了半天,才是希望一本书能公开出版。
看官已经得知,说的就是《迷宫中的将军》。
但可惜,此时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真正进入中国还有整两年时间。百年孤独尚且如此,遑论《迷宫中的将军》乎!
此后多时,一直惦念这“将军”披挂出来。
本子早就译得,想来那可恨的新经典也早就得了《迷宫中的将军》版权,也早就买了王永师的本子,但可恨的是那些个编辑一编就是三四年。
老爷子到死也没能读到这本叨念了多年的书。
三个故事,就是一场传奇。
非洲有个人叫曼德拉,坐了27年监狱,出狱后四年,当选南非总统。就职那天,他邀请的贵宾中有三个当年看守过他的狱警。他真诚地向他们致敬。
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一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我若不能把痛与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永远还在大狱之中。”
玻利瓦尔可以横扫拉丁美洲,可以踏遍从巴拿马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任何一片土地,可以触一摸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间这块高地上的任何一抹尘埃,他能够做到人和神加起来都难以做到的一切,但他走不出那座“迷宫”。
并不怎么高明的曼德拉说过的那座“监狱”。
短短一段河滨,玻利瓦尔何以需要走上千年?
玻利瓦尔自己不知道,但国王卡洛斯知道,马尔克斯也知道。
所以卡洛斯要读它,马尔克斯要带走它,王永年要恨它。
一本书尔。
见有人说,玻利瓦尔早就朽了,玻利瓦尔那个大哥伦比亚梦也早就朽了,甚至连马尔克斯也朽了,但马尔克斯写玻利瓦尔的这个故事,却像南美洲一样不朽。
文字顶谄媚,有些夸张,但我信。
马尔克斯一直在写孤独,但在偶看来,他关于孤独的书只有一本,无关《百年孤独》,无关《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也无关《族长的秋天》,只有《迷宫中的将军》。
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三: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
在读了马尔克斯的几部令人略感失望的中篇之后,我一度以为他在《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中倾尽了自己所有的才华,直到读完《迷宫中的将军》,才发现大错特错,马尔克斯的创作力着实深不可测。
如果说《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借助上帝之笔写就的“天上文章”,那么《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则是他对自己在人世间地位的有力证明,而《迷宫中的将军》像一记重锤,把他的“大师”地位夯了个结结实实。
《迷宫中的将军》描述了南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行。他和他的贴身侍从以及随从军队,像《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的结局一样,乘船从哥伦比亚腹地的马格达莱纳河顺流而下,一路航行至加勒比海,最后死在了那里。这位声名赫赫的大革命者倾尽半生解放了半个南美洲,人们以“南美洲的乔治•华盛顿”来称呼他,甚至一个国家(玻利维亚)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而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成了人们口中的“独夫”,并亲眼目睹了自己半生的基业分崩离析,毁于一旦。
玻利瓦尔在四十七岁这个可怕的年纪未老先衰,躯体萎一缩,恶疾缠身,靠着近乎超自然的意志力支撑他完成一次倔强的旅行。他沿途目睹南美洲再次分裂,内战四起,而他也沦为了被嘲笑和诋毁的对象,成了被嫌弃的不详的活幽灵,他所过之处,即便受到欢迎,但在他走后,人们仍会把他用过的床单烧掉,餐具埋掉,害怕染上他传说中的痨玻有时他会受尽冷落,整个城市都在“该死的独立”之后将他遗忘,甚至年老色衰的老妪也会对他报以怜悯。
有一章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在旅途中,一只邋遢残疾的癞皮狗窜上了将军的船,它同船上的两条猎犬撕咬至遍体鳞伤却仍不认输,将军下令收留这条野狗,事后当他的侍卫问起给狗起什么名字时,“将军想都没想回答说,玻利瓦尔。”这个被载入史册的人,他的一生像极了一场伟大的徒劳无功。
在马尔克斯的这本书里,没有《百年孤独》里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没有《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里肆意横流的一浪一漫,只有触手可及的真实,以及深入骨髓的孤独,像亲眼目睹一个被宿命玩一弄的老人的死去。可悲的将军令人想起《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那个同样被时代遗弃的老人,日复一日地等待,换回的也只有那句“吃屎!”的无望结局。
王永年老先生译笔简明稳健,在重组马尔克斯高信息量的语句之后,仍能保持中文的节奏和韵一律,令人叹服。同样是人物众多的出场,同样是拉美人长得要命的名字,这部以历史人物和真实史料为底本创作的半纪实一性一小说,却并不让人感到难读,尤其在刚经历了《族长的秋天》的洗礼之后,这些充斥着政治主张和革命追溯的章节读起来竟意外地感人肺腑。
马尔克斯是那种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作家,读他的小说会让你感觉像在触一摸生命本身。他构建的小说宫殿堪称宏伟,而当你步入其中,却又发现无一处不经过一精一雕细琢。更可贵的是,马尔克斯是不受时代和地域局限的作家,不管他在描述家族、一爱一情、小镇、抑或孤独,你总能在这些表象之上,借助老马的高度,触及到人一性一、生死、时间这些根儿上的东西,因此我私以为,马尔克斯是不朽的。
可敬可悲的将军终其一生在“逆境与梦想之间疯狂地追逐”,一直到死也走不出宿命的“迷宫”,而在马尔克斯的文学迷宫之中,我情愿流连忘返,不知归途。
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四:迷宫中的将军读后感
我以越来越慢的速度读完了这本书,《迷宫中的将军》。
开始的阅读是很快的,第一天大约就读到了近二分之一,后来几天越读越慢,最后两章各用了一天来阅读。
缓慢的原因是因为我已预见到结束的来临,而我非常想推迟这结局的来临。一本书的结局或者一个人的人生结局。
这本书是马尔克斯一改平日我们熟悉的风格的作品。
在阅读的开始,比我往常阅读他的作品要费力。这个费力是因为他采用了写实的风格,也因为小说的主人公的背景我完全不了解,更重要的是其间涉及大量的政治斗争、战争战役,这对女一性一读者来说,要理清这些复杂的东西,实在是件吃力的事情。
可就是有这么多不适,我也越来越被人物抓住了。
被那个末路英雄的一性一格和命运抓住了。
那几天,在梦里,我就梦见了这样一个一性一格的人,勇敢,偏执,热情,狂妄,自大,情感丰富,有同情心,虚荣,同时还很脆弱,他肯行动,却常常不合适宜,他有魅力,吸引人,会被人拥戴,但往往遭人唾弃……
书里的那个将军,玻利瓦尔,一个典型的火相星座的人,被辉煌的命运抛弃了,孤零零地走向生命终点,一个征服了南美大一陆的人,最后被必然打败……
这看得人心里揪起来了,合上书,好久不能平静,不能放下。
马尔克斯虽然写作风格改变很大,但时不时地,我在篇中读到很多熟悉的东西。比如河上的最后旅行,让我想到了《霍乱时期的一爱一情》的最后在河上的旅行。到达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疯狗咬了孩子,于是全城开始屠狗,这也是《一爱一情和其它的魔鬼》的开篇。有个人丢失了行李,在无望地等待邮件,甚至将军也后来在等待邮件,这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另一个版本。将军年轻的时候曾躲过很多次暗杀,有一次,他不相信盛传的暗杀即将来临的消息……这是《一桩预先张扬的谋杀案》的影子。大海泛着腐败的浓郁的花香,这个意象也在马尔克斯的短篇里经常出现……
正因为不停地读到这些熟悉的意象,所以我很好奇,他是先有这些中短篇,再有这本长篇的,或是反过来?到后来,读到后记和时间,发现,应该是先有这些短篇,再有这本长篇的。《迷宫中的将军》的出版后记写于1989年1月。
可以想见,马尔克斯平时迷恋的某个意象,他便拿来做短篇,到长篇适合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他的短篇也因此很一精一致,长篇因此变得丰富。
可见,短篇的训练对于小说家来说是很必要的。而题材永远不会被一浪一费。
在这本小说之前一两天,我读的是日本的川上弘美的《老师的提包》,读得很快,流畅,一口气读完了。读的时候觉得写得不错,完全没有故事的小说,靠细节完成一个十几万字的长篇,而且还能让人读下去。可是读完了之后,觉得像是白开水过口,心里一点东西没留下来。
觉得我既不是主人公那样的一性一格,也不喜欢那种闷一騷一,觉得那种什么事都没发生,心里已经过了千军万马的日本一性一格,实在没意思。日本文学很擅长此道,他们也的确是这样的一性一格,可我觉得的确没什么大的意思。
这两本小说读完后,我就在想,阅读的难度可能也是必须的。
那种极易阅读的,往往读后就什么都不会留下,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会一逼一迫你思考,放下书以后,心里仍没有放下,还会想很久。
当然,这个阅读的难度,不是玩一弄读者,也不是作者把握能力低,而是他表述的世界的复杂一性一带来的。
看完这部小说,恰好又接着看了一张碟,《一个人的战争》(盗版名译为黑色风暴),霍普金斯演的,巴拉圭的一个著名的医生的故事。因为政一府怀疑其帮助游击队,害死了他的儿子,于是他开始无望地和政一府打官司……片子拍得非常好。很平实地讲述,而内容让人心惊,不停地比照起现实来。
这位医生也处于两难境地,是为儿子讨还公道,让政一府有所忌惮,让政一府对生命尊重一点,还是为了妻子女儿的安全,沉默下来。
这位医生是一位绝境中的英雄。看了这部电一影,我便和西闪讨论起关于英雄的话题。
在读《迷宫中的将军》的时候,我也时时地会想起项羽,这种英雄末路是非常打动人的。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只有胜利者才是英雄。而西方不是,可能用勇敢的人来讲更准确些。英雄这个词在翻译上因该是不对等的两个词。
你是一个崇拜英雄的人吗?
我问自己。
也问西闪。
西闪说:小时候想做的人其实应该是崇拜的人。因此,我们崇拜的应该是智者。
我还是不十分清楚自己。
也许还是很有英雄崇拜情结的。
从这小说和电一影起,又想到了格瓦拉等。前阵子,西闪以此为标志来区分左右。也许是不对的。左右的区分似乎没什么必要。
极一权和专制才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