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观后感
篇一:寻路观后感
无论你加入一党一的历史有多早、贡献有多大,但不能代表今天或明天你是最革命的。无论你经历革命斗争有多么艰苦、走过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但不能保证你永不叛一党一。
……
《寻路》进入30集后,上海的白色恐怖活动异常猖狂,中一共在上海总部的首脑机关也面临极大威胁。一大批中一共人士及重要人物被捕入狱,有的惨遭一槍一决,有的叛变投敌。
惨遭一槍一决的中一共人士中,他们用钢铁般的信仰和意志,身拖沉重的锁链,拭去身上的血迹走向刑场,用高喊的口号掩盖了疯狂的一槍一声……。拭泪中,一种对烈士的敬佩,顷刻变成为周身热血沸腾的力量,同时,也无限惋惜而畅想到,如果他们中有人能活下来,或许他们中不泛拥有更为优秀杰出的人物,中国的革命就会有更多的火种撒布大地,成功的燎原大势会早一天到来。
而面对那些叛变投敌者,令人鄙视的同时,更让人思考一道十分严肃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甚至像一党一的早期领袖向忠发、拥有重要权力和地位顾顺章等人,会幡然投敌、变节人一性一,让他们手中的地位和权力,变成葬送革命成果的帮凶,并让一大批中一共人士相继被捕,成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剧。同时,更让人扪心自问,面对一党一的誓言和义务,当自己身处其中时,会像他们一样做软骨头吗?
在提示第二问题的本质背后,当时,负责上海中一共首脑工作的周恩来同志作了深刻的回答,革命的叛徒往往是从不注重个人生活小节开始的。
共产一党一人的变节,源自个人生活的小节。这的确让人振耳发馈,令人警醒。
这道答案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今天的中国共产一党一人中,如果面对上述两类典型,自己应该属于哪一类,答案只有自己知道了。
篇二:《寻路》观后感
电视剧《寻路》正在央视一套热播(我在网上已全部看完),引来了各方热议。尽管在个别演员选择、一些细节处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但该剧仍不失为同类题材中最好的电视剧。《寻路》以新颖的角度全景式讲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2年间,以一毛一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一党一人艰难奋斗、痛苦求索,为中国革命探寻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伟大道路的真实故事。
《寻路》将光明与黑暗交织、真理与谬误难分、忠诚与背叛同在、坚持原则与妥协调和俱有的真实历史艺术地呈现给观众,反映了国共两一党一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突破一性一地表现了矢志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一毛一泽东和带有浓厚旧军人色彩的朱德、彭德怀等红军将领之间的红军内部的复杂矛盾,全面描述了以一毛一泽东为代表按照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探索革命道路的共产一党一人与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为代表照搬苏联模一式的教条主义、极左路线的尖锐冲突。在一毛一主席120周年诞辰的时候,在当前一党一面临着巨大危机的关口,《寻路》主创人员推出这部史诗般的电视剧,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寻路》全方位再现了一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一党一人除了一毛一泽东以外没有一个人知道中国革命的道路该向何处去,也没有一个人真正有能力有智慧有胸怀有魄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那些从旧军队走过来,虽然认清了社会黑暗,厌恶国民一党一反动统治,却不了解中国现实——尤其不了解中国农村、农民、农业的人不行;那些深谙中庸之道、八面玲珑、圆滑处事、只懂服从与调和、不愿抗争和坚持真理的人也不行;那些吃洋面包喝洋咖啡、穿西装打领带、死背马列教条,靠发号施令、颐指气使、挟洋天子以令土诸侯的人更不行。只有信念坚定,胸怀广博,人格高尚,毫无私心,既谙熟中外历史又了解中国现实,既一精一通政治又一精一通军事,既讲原则一性一又讲灵活一性一的一毛一泽东才能真正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
“八七会议”上,一毛一泽东提出了“一槍一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论断,随后他领导秋收起义,通过“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一党一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率部进军井冈山,历尽艰难开辟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由于一党一中央的错误路线和瞎指挥,也由于红军内部多数将领无法理解一毛一泽东的思想,致使一毛一泽东几次被撤销前委书记、政委等职务。而每当一毛一泽东失去军事领导权,红军就遭遇惨败,而每次惨败后都是一毛一泽东将红军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失败,胜利;再失败,再胜利……在这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该剧细腻地诠释了什么是远见与短视,什么是坚定与动摇,什么是伟大与平庸。
《寻路》生动地刻画了一毛一泽东在中国革命求索路上的孤独、寂寞、痛苦与无奈。在相当长时间内,留过洋、进过正规军校的朱德、刘伯承等不相信一毛一泽东的军事才能,坚持按照中央指示行动的彭德怀几次反对一毛一泽东的正确主张,喝过洋咖啡的陈毅、瞿秋白、李立三、王稼祥、任弼时、顾作霖、陈云等认为一毛一泽东不懂马列主义,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善于调和各种矛盾的周恩来不能坚定地支持一毛一泽东的正确路线,甚至连妻子贺子珍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丈夫。一毛一泽东几乎总是站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立场上,要去说服多数人接受他的主张,而结果却是一次次被撤销领导职务,一次次不得不痛苦地离开他亲手创建的红军,一次次看着许多红军指战员在错误路线的指引下付出无谓的牺牲,一党一和红军也一次次濒临夭折的绝境。剧中一毛一泽东那瘦削而孤独的身躯包裹一着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巨大痛苦。一毛一泽东多次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和无奈!而一党一和红军为此付出的代价又是多么沉重和惨痛!
该剧结束的时候,一毛一泽东对苏区中央局的所有领导说:“对于我的批判,我不辩解,我相信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裁决!”“中国革命只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坚信这条革命道路是正确的!”然后他离开会场,画面呈现一毛一泽东孤独背影的特写,传来的是一毛一泽东那穿越时空的独白:“看来让人们认识真理,光有正面的经验是不够的,还要有反面的教训才行!”直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沦陷,红军被迫长征,历经湘江惨败,同时丢掉了一党一在白区的全部阵地,多数共产一党一人才认识到了一毛一泽东的伟大正确,这才有了后来挽救一党一和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的召开。
是的,时间早已做出公正的裁决,真理就是掌握在一毛一泽东手中。历史雄辩地证明了一毛一泽东路线的光辉正确和一毛一泽东无与伦比的伟大,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没有一毛一主席就没有共产一党一发展壮大、没有一毛一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诞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毛一泽东成为一党一和军队的核心不是靠政变获得的,不是搞一陰一谋诡计篡夺来的,不是自封的,也不是由谁指定的,而是全体红军将士的选择,绝大多数真正共产一党一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寻路》结尾处画外音:“真理是不可战胜的,但探寻真理的道路是坎坷崎岖的。”这句话揭示了全剧的主旨,同时也带给了我深深的思索。战争年代,一次(最多几次)战役的失败就证明了离开一毛一泽东路线的错误,这些反面的教训虽然来得惨痛,但却较快地证明了什么才是真理,什么才是谬误。而和平年代,要证明一毛一泽东思想的正确和别的什么理论的错误则需要更长时间,而时间越长,一党一和人民的事业所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大。更重要的一点是,朱德、彭德怀、周恩来、陈毅、王稼祥、张闻天等优秀共产一党一人,他们虽然没有掌握真理,不能像一毛一泽东那样深刻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但他们都有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无畏的勇气和知错能改的胸襟,在许多次背离一毛一泽东路线给一党一和红军造成重大损失后,在血的教训面前,他们终于醒悟,并最终选择一毛一泽东作为一党一和军队的核心,真诚一团一结在一毛一泽东周围,在一毛一泽东的带领下为中国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了壮丽的生命,中国革命也因为有一毛一泽东思想的指引而最终取得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如果是另一个时代,换一群只想为自己和少数人谋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是房子、票子、位子,所计较的是个人的荣辱得失,那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真正尊奉一毛一泽东思想,即使一党一和人民的事业遭受再大的损失,只要和他们个人的利益不相冲突,他们永远都不会走回头路。
最后我要说,新中国能够建立,共产一党一能够执政,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一毛一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一党一的指导思想,电视剧《寻路》艺术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真理。而坐着一毛一主席打下的江山,享受着一毛一泽东时代的红利,却丢弃一毛一泽东思想的行径是最无耻的背叛!历史将会再一次证明,丢弃、否定一毛一泽东思想,中国共产一党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万劫不复!
篇三:《寻路》观后感
电视剧集《寻路》7月2日晚播出第21集,这一集中讲述了一毛一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军第四军1929年1月离开景岗山后,遭遇了国民一党一军刘士毅率领的第15旅两个一团一的追击。为了摆脱干扰和在赣南站稳脚跟,一毛一泽东决定在瑞金县北部的大柏地进行一场伏击战,力争把第15旅完全消灭。
这场大柏地之战是全片的重头戏,从场面上来说,导演张多福调集了上千名群众演员来完成这场战争戏,红军居高临下打伏击战也是险象环生,毕竟面对装备一精一良的国民一党一军队,弹药不足是红军的最大难题。所幸在军事天才朱德的指挥下,红军部队凭借人手一颗的手榴弹也打出了恢弘的其实,上千人在敌军进入伏击圈后集体投掷手榴弹,惊天动地的场景一下子就击溃了国民一党一军队的心理防线。
大柏地战斗是一毛一泽东率领的红军离开景岗山后打的第一场重要战斗,这场战斗不仅彻底击垮了追击的军队,也为红军在赣南一带建立根据地提一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也让身处白区的同志们看到了红军顽强的作战力量,坚定了他们为最后胜利而奋斗的决心。
在电视剧集《寻路》之前,较少有影视剧反应这场大柏地之战,毕竟它与之后的百一团一大战、三大战役比起来似乎不足道,但参与这场战斗的领导者包括了一毛一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等日后的领一导一人,并且大柏地之战也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打出的一场经典战斗,直接挫败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一陰一谋,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寻路》的可看之处在于剧集展现了一毛一泽东、朱德、周恩来这一批领一导一人的青年时代,导演没有拘泥于过往一些影视作品对于领一导一人的模一式化塑造,而是通过艺术化手法的处理,让青年领导者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并且在故事情节和战斗场面上推陈出新,每一集都有相应的高一潮戏份,即使两人的简单对话中也暗藏杀机,编导把每一集的扣子都扣得很好,结束时留下了足够的悬念。
在战斗场面上,除了有千人参与的大战实拍,还配上电脑特效来增加惨烈程度,在传统的故事中注入新的技术来渲染,这样增强了剧集的可看一性一。《寻路》不是说教式的电视剧,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处理,将1920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事迹搬上银幕,那个时代的真实的历史其实比影视剧还要一精一彩,拍成电视剧之后是更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
大柏地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了75年,但深远的影响意义并未消褪,通过在荧屏上的重现再度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去。
篇四:《寻路》观后感
张多福执导的革命题材电视剧《寻路》,聚焦了1927年”4.12”大屠一杀至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五年的时间里,一毛一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斗争摸索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寻路》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历史剧集,也没有把历史人物书面化,剧集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更加生动,革命领袖一毛一泽东、周恩来也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波动,让观众看到在残酷斗争的岁月中,革命先辈是如何闯出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在以往的影视剧《长征》、《大转折》《大决战》等等作品中,我们只是能看到中国共产一党一在成立新中国之前与国民一党一的殊死较量,但对于1927年蒋介石背叛大革命的历史,影视剧中介绍详细的并不多。《寻路》是在影视作品中丰富这段历史,电视剧开篇,就从蒋介石联合北伐军与上海滩的青帮一起,密谋除掉上海的工人纠察队,因为纠察队是由共产一党一领导,在上海得逞之后,蒋介石分共的计划遂发展到了全国,共产一党一人面临着自1921年成立以来的最严峻考验。
《寻路》的一精一彩之处在于一开场就扣人心弦,众多熟悉的历史人物纷纷出场,一毛一泽东、周恩来、赵世炎、邓颖超逐步登场,他们在大时代中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剧集中角色的年轻化也会吸引到年轻观众,毕竟这段革命历史距离今天已经很遥远,历史中的点点滴滴已经被大众遗忘,在电视剧中重温,并且了解当时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会让观众重新认识历史,和更了解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电视剧《寻路》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过去影视剧中的革命领袖人物往往就是高大全,在本剧中的一毛一泽东、周恩来当时的年纪不大,他们处于青年时代也会有年少气盛的一面,也会面临各种失败的挫折,但领袖之所以能成为领袖,在于他们能够不被失败击倒,一次次重新站起换得几十年后的胜利,这种韧劲自然非常人可比。
剧名《寻路》就是讲述一毛一泽东在1927~1932年革命最艰苦时期,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胜利法则,不要小看这十二个字的总结,这不仅是用鲜血换来的斗争经验,也是奠定了中国共产一党一最后胜利的基调。路,的确是人走出来的,但寻找路径的千辛万苦也不能忘记。
篇五:《寻路》观后感
关于电视剧《寻路》,我已经写过三篇东西,今天再写一点文字作为补充。
该剧着力刻画了虽然孤独寂寞、屡遭打击,但仍然信仰坚定、矢志不渝地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革命的领路人一毛一泽东的形象。除外,该剧还用了较大篇幅来演绎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这些故事和人物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思考。
我们来看看这些名字:周文雍、陈铁军、罗亦农、澎湃、杨殷、恽代英、蔡和森、杨匏安……这些中国共产一党一早期重要领一导一人都先后被捕(大多为叛徒出卖),在金钱地位诱一惑之下,在严刑拷打面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毫无惧色,大义凛然,慷慨悲歌,从容赴死,那些气壮山河的场景,无不感动得我热泪滚滚。他们用崇高的品质、伟大的人格、壮丽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忠诚,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写的共产一党一人。
尤为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牺牲的先驱,大多是能够理解、支持一毛一泽东路线的同志。他们的离去,使一毛一泽东失去了最有力的臂助,一党一内正确路线的支持者更加成为少数,中国革命也因此艰难曲折了许多。
我们还可以在电视里看到另一长串名字:余洒度、龚楚、袁崇全、苏先骏、唐瑞林、何家兴、贺治华、白鑫、顾顺章、向忠发……这些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