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2000字
双城记读后感2000字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这是狄更斯的【双城记】的经典开头,这是一曲时代节奏的起始音符,这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最初的那一笔重重的色彩。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一爱一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一性一,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采用了他在许多作品中惯用的悬念手法。开篇描写英法两国动荡不安的局势,接着是关于“活埋”和“复生”的对话,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神秘和紧张的气氛。这种气氛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发加强。马奈特医生出狱后奇怪的缝鞋活动,代尔那婚前和马奈特的神秘对话,卡尔登和代尔那面貌酷似,这种种疑一团一加深了小说的魅力,使它的结构犹如巴士底监狱通道那样迂回曲折,直到最后才把散见于全书的各条线索串联起来,创造出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
【双城记】主要以情节结构取胜。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仁一爱一的化身,如马奈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和卡尔登;另一类是复仇的化身,如得伐石夫妇、甲克,以及法国革命中“疯狂”的群众。两厢对立,壁垒分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鲜明的一性一格特征。狄更斯喜用的漫画化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中狄更斯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着一个独特的地位。尖锐的阶级对立在小说中以更为极端的形式出现。旧秩序、旧制度的崩溃已经不再像【荒凉山庄】中废品收购商克鲁克那样“自我燃一烧”,也不会像【小九丽】中克仑南姆夫人宅邸那样自动坍塌。在英国,像法国革命那样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必然一性一”正迫在眉睫。【双城记】是狄更斯对英国统治阶级发出的一个强烈警告。
狄更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小说,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来表示自己的担心,同时告诫英国的危险处境。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一性一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层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当然,(www.sbkk8.com)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一爱一。这种一爱一,体现在小说中的包括亲情,一爱一情,友情这种私人间的感情,也包括抛弃贵族,拯救苍生的那种博一爱一。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卡顿之一爱一的描写。我非常喜欢卡顿。实际上,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一精一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那么,卡顿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小说中描述:“太一陽一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一陰一,消耗殆尽。”
这是个自甘堕一落湮没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的年轻人,为何自甘堕一落?小说中似乎并没有交代,自从他一出场就是如此,并且也没有对他的家事背景描写也并不多。个人认为,这个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无需过多描述--卡顿的堕一落,源于自己对日渐堕一落的社会的失望。他走上断头台前曾说过,“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和造成这一恶果的前一时代的邪恶,逐渐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遗弃的悲观者--卡顿,在朋友遇到困难,在所钟一爱一的女子的丈夫即将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突然出现,被救人还不之所以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在紧要关头使了个掉包计策救出了自己的所一爱一女子的丈夫。
这不正是基督之一爱一么,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事实上,小说中的卡顿也确实以圣经的口吻在临死前说,“复一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一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着作,如果没有西德尼。卡顿的存在和所作
有人说一爱一情是自私的,一爱一别人甚于自己的人都是傻子。但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一爱一。这种一爱一纯得像冰、热得像火,是人一性一中最美好的、最悲壮的行为,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它可以默默的悄无声息,也可以爆发出无限的力量和勇气。为了情一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生命,哪怕这种牺牲是因为拯救自己的情敌。这样的故事不可思议,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但它传递给我们的却是作者对于人一性一、对于一爱一情的思考。一爱一一个人,就是要给他(她)幸福,哪怕这种一爱一会伤害自己,哪怕这种一爱一会让自己消失……
卡顿的牺牲是一种重生,他之所以能够坦然得面对死亡,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他知道自己的离去可以带给所一爱一的人更多的快乐,也可以换来更多人的幸福。他没有怨恨革命者,也没有埋怨任何人,他所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自己一爱一露西的心愿,实现自己的誓言。
常听人说:“一爱一一个人要一爱一他(她)的全部。”一爱一她的好,她的坏,甚至是她的一爱一。一爱一上情敌,不可思议,但卡顿却诠释得很好。对于一般人来说那么恐惧的死亡,在一爱一情面前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活着也许会美好,但如果看着所一爱一的人每天伤心流泪,相信那便会变成一种巨大的煎熬,所以卡顿选择了欣慰的去死,那是一种安详的无畏,一种沉静的离开。
同卡顿相比,当今的一爱一情似乎被强加了更多的东西。金钱、权力、地位、利益……这些本不该成为一爱一情的影响因素的东西却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份量。人们不是为了一爱一而一爱一,而是为了生存而一爱一。很多情况下,虚伪代替了真诚,物质凌驾于一精一神。也许我们是一群理一性一的动物,也许我们所做的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惭愧,是否应该正视自己的每一段感情呢?难道人活着只是为了吃好喝好睡好么?媒体上报道出的一个个为情仇杀的事件,应该为当今的人们敲响警钟了,大家应该仔细想想,他们,究竟是为一爱一而杀还是为恨而杀呢?如果我们不能博大的活着,世界就会了无生趣,失去色彩。
总之,【双城记】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关于一爱一,关于恨,关于复仇,也关于重生。当小说尾部卡顿看到希望的时候,我仿佛也从整部书有些一陰一郁的情绪中看到了点点星光。所以,卡顿的存在不仅仅是作者对一爱一的渲染,更寄予了狄更斯对未来的信心。不错,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恨,当所有的恨都升华为一爱一的时候,没有复仇,没有血腥,有的只会是幸福的欢笑,灿烂的一陽一光。
再次感动于狄老的良苦用心,感动于卡顿至死方休的梦、沁人肺腑的情,更感动于这份人世间最崇高、最永恒、永不退色的一爱一,那么难得,那么美好,也必将永存!
有人说【双城记】的故事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一爱一情故事,这么说并不正确,他们的故事是发生在法国大革命这个因为仇恨而泯灭了人一性一的时代,由此西德尼的无私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当人的心被仇恨扭曲的支离破碎的时候,“一爱一”这个永恒的主题永远是拯救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