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
在解放军中,有一位高级将领以胸怀坦荡、从不隐讳自己的观点而著称。他就是黄克诚(1902年? 1986年)。他在历史上至少有五次因为对“左”的东西提意见面被指责为右倾并被撤职。1902年10月 1日他生于湖南永兴下青村。1922年入衡阳第三师范,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一党一。年底至广州入由李富春为班长的国民一党一中央政治讲一习一班。1926年 7月起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营政治指导员、一团一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
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起义,任永兴红色警卫一团一党一代表兼参谋长。 4月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一团一团一长。不久改任第二路游击司令,返回湘南活动。失败后赴上海找一党一。 1930年 2月分配到鄂南,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的支队(一团一)政委。 7月占领岳州后上级已提升他为纵队(师)政委,因他发表不赞成攻打武汉的意见被斥为右倾而撤销提升的命令,仍留任支队政委。 1931年任师政委。 10月因抵制错误的反AB一团一,第二次被撤职,到第三军一团一司令部当秘书。 1931年底复任师政委。 1932年10月中一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后,一毛一泽东军队的领导职务被免除,他在三军一团一因同意一毛一泽东的正确主张而被批判,第三次被撤职,改任三军一团一政治部宣传部长,一星期后又改任教导营政委。 1933年 11月复任师政委。长征中在向领导提出应避免拼消耗的意见后被认为对胜利缺乏信心,第四次被撤职,改任侦察科长,因高度近视而险被打死。长
征后期先后任教导营政委、军事裁判所所长。到陕北后出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政委,与徐海东率部转战晋冀豫,曾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町店等战斗。 1940年春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率主力一部南下豫院苏和皖东北地区,先后任第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10月奉命南下驰援在苏北泰兴黄桥地区作战的新四军,进至淮海盐阜地区,同已取得黄桥作战胜利的新四军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1941年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一共苏北区委员会书记,领导军民与日伪军和国民一党一顽固派军队进行斗争,发展壮大部队,解放了苏北大片地区。1945年 6月当选为中一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50年递补为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 9月14日向中一共中央建议,应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 5万,能去10万最好,以创建大的根据地。 9月底,率第三师主力进军东北。11月中旬,国民一党一军沿北宁铁路北上,连占山海关、绥中、锦西等地。26日,他又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一交一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建立农村根据地,做长期斗争准备。1946年 1月任西满军区副政委、司令员,中一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是建立西满根据地的主要领一导一人之一。1946年 3月,苏联红军撤出东北时,指挥部队歼灭国民一党一收编的伪满军警,先后解放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地。1947年后任东北民一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一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第二兵一团一政委。 1949年 1月任中一共天津市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一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此时中一共中央已决定将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而他从刚解放的湖南的实际出发,注意城乡兼顾,着力抓好农村工作,领导清剿国民一党一残余部队和土匪,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迅速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并发展生产和文教事业。 1952年 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 1954年起为中一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6年被选为中一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8年 10月任总参谋长,参与制订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领导军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