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圆梦中华
时间: 2017-03-12
汹涌的海一浪一拍打着海礁,一层又一层,激起了白色的一浪一花,那声音像世纪的号角,在海边吹响,仿佛历史的足音。
一妈一一妈一跟我说,201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一安一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在回顾历史,我虽然只有11岁,更要铭记抗战历史,铭记英勇的先一烈们为了我们这一代的幸福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前几天看了南京大屠一杀的报道,感到非常愤恨,日本鬼子的屠刀沾满了我们同胞的鲜血,这种赤一一裸一一裸一的侵略,居然可以说成“为了东亚共荣”,太可恨了。在与日本鬼子长达8年抗战中,我们的先辈们经历了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站、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百一团一大战、滇缅之战、湘西会战十大抗日战役,打出了我们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壮志凌云。
我们舟山地处要塞,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便经历着抵御外侮的炮火与硝烟。登上舟山群岛的第一高一峰黄杨尖,年已七旬的一胡一爷爷感慨万千,他说舟山的抗战,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少,在这座山头就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4位烈士壮烈牺牲,其中最小的年仅14岁,他的名字叫翁世俊。
那是在1941年9月,定海县工委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对日寇的统治造成了不小的威胁,9月28日,我一党一领导的抗日武装主动进攻大展的日伪据点。两日后,日伪调集定海、沈家门、白泉等据点的部队倾巢出动,妄图进行围剿。“当时,代区长楼童生鉴于情势危急,就命令大部队沿海边绕过小展岭突围,自己则带领4位区属工作人员向黄杨尖撤离,以作掩护。”在一胡一亦男的讲述中,昔年往事如在眼前。这些工作人员走向一条明知难以生还 的山路。出发前,他们就明白,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牺牲自己,掩护战友。5人同行,仅有一把手一槍,还 要尽力保护随身携带的县工委大量机密文书。通往黄杨尖山顶的路崎岖难行,他们在血色的夕一陽一下,边打边撤,从北蝉汤岙突围来到黄杨尖山头的纯一陽一寺。50多名荷槍实弹的日军越追越紧,楼童生命令通讯员叶阿生挑着装有文书的担子从一条岔路撤离,自己则和翁世俊等3人与敌进行最后的激战。
洒落的弹壳、卷刃的刀口、淋一漓的鲜血……
“时局发展不允许我住在家里,因此,只好不听你话离开家中,请你别记挂,别气恼,请你保重身一体。我已投入有意义的生活,我人虽小,但已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了对得起民众的工作。一边学一习一,一边工作,只会进步,觉得十分愉快。这里比家中一温一暖,我做的事情将来你会知道,到了那时你一定也会赞成我的吧。”这是14岁的翁世俊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封信。少年豪情,跃然纸上。
站在黄杨尖山顶,这里有解放军战士紧一握钢槍,守卫着这个海岛制高点。放眼望去,远处经济开发区的海港中,货轮正在装卸货物。这里的青山会记得,这里的碧海会记得,这里的红土地会记得少年英雄的拳拳报国志向以及动人的英雄悲歌。
烈士们的遗骨被后人掩埋在临城街道永华村油岭的墓园中,并建起3.5米高的纪念碑。我们站在纪念碑前,感念先一烈,为他们不一样的青春年代再次热血贲张。
他们,将最美的青春献给革命,将满腔热血洒在通往抗战胜利的征一途中。他们的荣光与世长存。
舟山第一小学三四班宋一磊
一妈一一妈一跟我说,201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一安一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在回顾历史,我虽然只有11岁,更要铭记抗战历史,铭记英勇的先一烈们为了我们这一代的幸福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前几天看了南京大屠一杀的报道,感到非常愤恨,日本鬼子的屠刀沾满了我们同胞的鲜血,这种赤一一裸一一裸一的侵略,居然可以说成“为了东亚共荣”,太可恨了。在与日本鬼子长达8年抗战中,我们的先辈们经历了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站、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百一团一大战、滇缅之战、湘西会战十大抗日战役,打出了我们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壮志凌云。
我们舟山地处要塞,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便经历着抵御外侮的炮火与硝烟。登上舟山群岛的第一高一峰黄杨尖,年已七旬的一胡一爷爷感慨万千,他说舟山的抗战,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少,在这座山头就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4位烈士壮烈牺牲,其中最小的年仅14岁,他的名字叫翁世俊。
那是在1941年9月,定海县工委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对日寇的统治造成了不小的威胁,9月28日,我一党一领导的抗日武装主动进攻大展的日伪据点。两日后,日伪调集定海、沈家门、白泉等据点的部队倾巢出动,妄图进行围剿。“当时,代区长楼童生鉴于情势危急,就命令大部队沿海边绕过小展岭突围,自己则带领4位区属工作人员向黄杨尖撤离,以作掩护。”在一胡一亦男的讲述中,昔年往事如在眼前。这些工作人员走向一条明知难以生还 的山路。出发前,他们就明白,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牺牲自己,掩护战友。5人同行,仅有一把手一槍,还 要尽力保护随身携带的县工委大量机密文书。通往黄杨尖山顶的路崎岖难行,他们在血色的夕一陽一下,边打边撤,从北蝉汤岙突围来到黄杨尖山头的纯一陽一寺。50多名荷槍实弹的日军越追越紧,楼童生命令通讯员叶阿生挑着装有文书的担子从一条岔路撤离,自己则和翁世俊等3人与敌进行最后的激战。
洒落的弹壳、卷刃的刀口、淋一漓的鲜血……
“时局发展不允许我住在家里,因此,只好不听你话离开家中,请你别记挂,别气恼,请你保重身一体。我已投入有意义的生活,我人虽小,但已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了对得起民众的工作。一边学一习一,一边工作,只会进步,觉得十分愉快。这里比家中一温一暖,我做的事情将来你会知道,到了那时你一定也会赞成我的吧。”这是14岁的翁世俊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封信。少年豪情,跃然纸上。
站在黄杨尖山顶,这里有解放军战士紧一握钢槍,守卫着这个海岛制高点。放眼望去,远处经济开发区的海港中,货轮正在装卸货物。这里的青山会记得,这里的碧海会记得,这里的红土地会记得少年英雄的拳拳报国志向以及动人的英雄悲歌。
烈士们的遗骨被后人掩埋在临城街道永华村油岭的墓园中,并建起3.5米高的纪念碑。我们站在纪念碑前,感念先一烈,为他们不一样的青春年代再次热血贲张。
他们,将最美的青春献给革命,将满腔热血洒在通往抗战胜利的征一途中。他们的荣光与世长存。
舟山第一小学三四班宋一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