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话题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关于进谏的作文

时间: 2017-02-12

篇一:进谏


进谏需要置生死于肚外的勇气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正因为有了这种勇气与责任感,烛之武才能"夜缒而出",救郑国于水火之中.

进谏需要扪心自问,深思熟虑的意识以及相提并论的方法,正因为有了这种意识和方法,邹忌才能得出"王之蔽甚矣",使齐国门庭若市,"战胜于朝廷".

进谏需要避免开门见山,循循深入的技巧,正因为有了这一技巧,触龙才能令长安君为质,使齐国出兵相救.

篇二:进谏与纳谏


进谏,是臣子的本分,纳谏,是君王的风度。

------题记

在本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经典的课文,那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学过已经很久了,但是今天想起来,仍旧感慨颇深。

一天,邹忌在穿朝服时随口问自己的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那个漂亮呢?”夫人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是你漂亮了。”然后邹忌又问了自己的妾和客人,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但是当邹忌真正看到徐公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远不如徐公漂亮。由此他得到了一些启示并且以自己的这件生活小事为例说理,经过一系列论证,最终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告诉齐王要善纳忠言。齐王马上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

从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进谏,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纳谏与否,则在于君王的决断。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另外,善于纳谏也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倍感恐慌,于是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取得秦王的信任并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实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许多六国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为秦王扫六合提供了条件。

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王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是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国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使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但是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像古代明君学习,做一个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的人,这样也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做一个更完美的人。

篇三:只有进谏得赏不可行


邹忌的讽谏真的使齐国焕然一新了吗?或许作者只是美好的愿望,这样的故事似乎在过去和现在都行不通。

齐王遭受如此之深的蒙蔽,难道几次进谏就能有个好的结局呢?屈原不想楚王再昏庸下去,多次进谏,而正是奸臣专权把屈原一逐再逐,最后无奈纵身大江。这是同时期的事实。

苏东坡也想学邹忌,也和屈原一样多次进谏。遭受蒙蔽的大王旁总有奸臣,他所受到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折磨。岳飞不也是因为忠心耿耿,被奸臣暗算,连下十二块金牌把他的愿望断送。这是后来的事实。

现在,邹忌的故事依然难以发生。地沟油,三聚氢铵,染色馒头屡见不鲜。从表面上看起来,政府好像已对这些问题非常重视,而后来层出不穷的“动车事故”、“校车事件”,又该怎么说呢?

为什么邹忌的故事显得如此的荒谬,那么这幕后的黑手究竟是谁?显然,是奸臣,是小人。不妨可以这样想想,齐王即使一直乐于纳谏,那么奸臣和小人不也会“进谏”吗?那么,齐王听了他们的“劝谏”,结果不也是和历史相同吗?进谏得赏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奸臣成为和珅,永远扼制不了黑手的阴谋。

所以,除了进谏得赏之外,邹忌、齐王,齐国的百姓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首先,要有一套百姓参与的督察机制。也就是有人管奸臣,不只是乐于纳谏的“齐王”。当有一套完整的督察机制开始运转的时候,必然就会有人检举奸臣,“齐王”纳谏便有了一定的作用和效果。

其次,进谏得赏的方案不应该迟续太久,一味的奖赏必然会使百姓为了金钱和利益而疯狂,进谏的效果就会被削弱。如果真要奖赏写什么的话,或许可以奖励一些精神上的财富,比如张贴进谏人名单向大家宣传,允许进谏人参与高层的政务讨论等。如果这样,既使百姓都乐于进谏,又提高了进谏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齐王”需要做到真正的纳谏,政府的努力是达到美好愿望的前提。

最后,大家需要增强防范意识和举报意识。这必定要有精神上的奖励与物质奖励的促进,这便是精神奖励的作用。

由此观之,只有进谏得赏是不行的,邹忌和齐王要做的事情不也是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吗?

篇四:由李斯进谏赢政所想到的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秦太子赢政的父王驾崩,赢政意欲以千百人陪葬。见此情形,太史李斯认为此做法实为不妥,于是他上书赢政,可使陶俑做成人形,用于殉葬。赢政不解,他以为,自先王建国以来,但逢大王驾崩,都是以活人殉葬,如此做法,怕抵触了之前的规矩。李斯进一步向赢政阐明道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规矩是人定的,规矩不对了,可以对其进行正确的修改。如今六国尚未统一,北方修筑长城防止匈奴进犯一事又刻不容缓,全国大部分男丁已被征召,当下在抓人殉葬,怕名心难稳。且古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举,此举可谓不顾先前礼法,但最后不是大获成功了!赢政不禁被说动了心,最后采用了李斯的建议。

幸好当时有李斯这样的能人,又幸好赢政开化,不被旧思想禁锢,不然的话,哪来后世的秦始皇同意六国,秦始皇兵马俑和万里长城。最重要的是,说不定历史将因此改变——如果当然赢政没有这种打破旧规矩,改革创新的思想!

以上的故事正好说明了有了规矩,但是死守规矩,一个活人被死规矩牵着牛鼻子走是万万不能的。

人活着,要有原则。且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倘若没了规矩来限制人,控制某些事情的发生,社会必将大乱。试想一下,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了法律将会怎样!人们不自律,没规矩,随意杀人放火又会怎样!

但是,规矩是人定的,是人们为了社会安定,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定的。既然是人定的,人无完人,总有犯错的时候,那定的规矩就出了问题。若然规矩没定错,但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这个曾经帮助过我们的规矩确实无用了,如果还死守它的话,必将有百害而无一益。真是成也规矩,败也规矩!

所以,人们如果勇于打破规矩的束缚,肯创新,就能发现一片新天地。这正如郑辛遥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打破规矩,另成方圆。尤其在现在这么一个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进步神速。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人,绝不能被规矩左右,人,要控制规矩。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