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话题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初中作文古代名人

时间: 2017-02-12

1

王羲之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唱—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1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2

赞美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他是我的偶像。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料事如神,在刘备三顾草庐时,按当时的局势就能布出三分天下战略目标,是古代中凤毛麟角的顶尖智者之一,虽然他并没有能帮蜀统一全国,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我对他的崇敬。

在军中他不能武,但给他几千士兵就能擒获一员武艺高强的敌军大将。诸葛亮为蜀国创下了一个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话—借东风、排八掛阵、草船借箭……让无数智者自叹不如,在徐庶离开刘备时也不住赞美孔明,说:“此人比我胜百倍”,陆逊说:“我不如孔明”,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这一个个事实无不表明诸葛亮的才。

在文学方面他更为出色,一个《前出师表》陆游就赞不绝口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出师表里流露他那颗赤胆忠心,我最敬佩孔明的忠,他的“忠”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刘备的忠贞不渝,二是对匡复汉室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对国家的忠诚不二。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不仅在当代辉煌,就是现代也是无懈可击的真理,值得后世思考。

诸葛亮为人正直,至亲的人违法也决不徇私,马谡不听王平之谏乱扎营,导致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虽为诸葛亮的学生,他还是挥泪斩了马谡,体现了他的铁面无私,所以孔明是一个真君子。

这就是我的偶像,他才、他智、他忠、他公正,他就是卧龙诸葛孔明。

3

一代枭雄——曹操

他,一个用兵谨慎,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一个赤胆忠心,严于律己的好臣子;一个奸诈无比、足智多谋的好将军;一个见多识广、博览群书的好学者;一个礼贤下士、诡计多端的枭雄。他是谁?他就是集四大家于一身的奸雄——曹操。

那时,董卓称霸中原,欺压百姓。百姓们叫苦连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此,曹操为百姓们痛心,为百姓们忿忿不平,一直伺机报复,准备推倒这个暴君董卓。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而已。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正直、爱民的曹操。有一天,王允为曹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王允把曹操叫到家里,对曹操说:“曹操呀,现在在董卓这个暴君的统治下,民不聊生。现在,我有一个计策,能除掉他,你能帮我吗?”曹操经过深思熟虑,说:“行,我求之不得1于是王允在曹操耳边把方案说了出来。一天晚上,曹操拿着七星宝刀,以送刀名义骗了进来。他拿起刀,刚准备刺向董卓,忽然,董卓醒了,从铜镜中看到了曹操拿刀向前,大喝一声“曹丞相,你在干什么?”曹操见此情况,灵机一动,马上跪下,说:“我是来献宝刀的1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灵活应变的曹操。于是董卓收下了这把七星宝刀,赏了曹操许多金银珠宝,曹操吓出了一身冷汗,做贼心虚,便乖战马慌忙而逃。

过了很久,曹操接纳了孙权,袁绍大怒,立刻集合了全军大部分人马,向曹操攻去。曹操得知了这个消息,略加思索,说:“袁绍一直没有作为,不足为患。”于是曹操就只派了几万人防守。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清高的曹操。也正是因为曹操的轻敌,两个月后,军中粮草告急,便派使者向总营催粮,可在路中,却被袁绍的部将许悠所擒。从他口中,许攸得知了曹军粮草告急。许攸把消息告诉了袁绍,可袁绍却怀疑许攸与曹操私通。许攸得知后,差池民不回地离开了军营,去投靠曹操。曹操听说后,鞋都没穿,面笑容地迎了上去:“许将军助我,袁军肯定指日可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曹操。也正是曹操对许攸的尊重,许攸把袁军的内部信息全盘托出。在许攸的帮助下,袁军粮草被烧,军队被破,袁绍被捕。

毛主席曾对曹操大加赞扬:“曹操真是文学、政治、军事一代风流“!又是一代可爱的奸雄!

4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苍茫无边的中亚草原,暮色昏沉,远远走来一列疲惫不堪的军队,步履蹒跚的前进着,看起来已经跋涉很久,但他们体型壮硕,表情坚毅。队列中的一辆巨型牛车上,驮运着一具巨大的棺木,有些士兵已经再也不能支撑,从马上落下,倒在大草原上,队伍却一直向前走着。慢慢地,在暮色中,这些人的身影终于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题记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伟人毛泽东曾这样赞美成吉思汗。因为他勇猛、坚强、不屈,是东方的一条长龙。的确如此,成吉思汗值得我们学习。三岁的他,就独自踩着奶桶爬上一匹烈马背上,在草原上自由驰骋。十岁那年,在饥饿得逼迫下,捕获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只猎物,他冒着冬天草原的严寒,顶着凛冽的雪风,在大雪纷飞的深夜里,凭着坚铮不屈的精神,以惊人的毅力,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母亲和弟弟捕了一整只公鹿,让饥寒交迫的家庭支撑了下去。

从此,他走上了真正的生活的道路。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他生活在严酷的荒寒草原上,他的童年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渡过。九岁那年,父亲也速该不幸被塔塔尔人毒害。得知父亲的死讯,幼小的铁木真没有哭泣,而是立下誓言,一定要报仇雪恨,要永远地结束草原上无尽的仇杀。因为也速该的离去,种族中的泰赤兀氏人也离开了部落,撇下了可怜的铁木真一家。生活是残酷的,但必须生存下去。从此,铁木真率领着慢慢长大的弟弟们练习狩猎,练习射箭,他们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可以与野狼对抗的蒙古勇士。渐渐地,当年的铁木真已经长大,准备重振家族,他有了纪律严明的军队,有了能力超凡的助手和朋友,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来到他的身边。一个漆黑的夜里,他率领士兵打败了毒害父亲的塔塔尔人。

就这样,在一次次战争中,他领导着训练有素的军队征服了整个蒙古。他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摆脱与金国的臣服关系。在征讨十三路联军时,铁木真因颈脉受伤在战场上失血过多,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下来,保住了姓名,迎来战争的胜利。他的超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值得我们来学习。最后,铁木真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统一了全国,征服了西方的一些国家,为元朝的成立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为国家创造出巨大的贡献。雄鹰堕地,天骄故去,一生鞍马劳顿,征战四方的成吉思汗年仅66岁,在自己长军营帐中赫然长逝 。

于是,浩大的丧葬仪仗护送着他的灵柩赶往蒙古草原,就出现文章题记的一幕。他虽然故去,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却成为历史,亘古不息留在人间。

5

千古一帝——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翻开一页页泛黄的历史史册,名垂千古之人何其多,背负千古骂名依旧不少。然而使我永远记于心中的人从来只有一个。他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小人,为了皇位不择手段,逼死英雄。得天下后,杀死功臣;有人说他能正确认识自己,识时务,且知人善任;还有人说他有一颗仁心,是一个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好皇帝。

无论如何我最佩服的始终是刘邦,他最后活了下来,赢得天下,成为了一代名帝,不是吗?刘邦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刘邦步步西进,大破秦兵。后来,刘邦先进了关中。鸿门宴之后,项羽刘邦势不两立。楚汉之争开始了。垓下一战中刘邦重创楚军,逼项籍自刎于乌江,终于结束了为期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为巩固王权,刘邦杀死了众多“功臣”。在政治上,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法律思想上,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打压唯利是图的商人。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我心目中的刘邦,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项羽之死,不是他所愿,是项羽的“骨气”让他自己自刎于乌江畔;“功臣”之死,不是他所愿,是“功臣”们过于嚣张让他们走上绝路;小人之名,亦不是他所愿,没有他的谋略哪来我们今日的大好河山?他以仁义治国,使迫于秦王朝苛政的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他开创了文景之治,为之后的反匈奴战役奠定了基础;他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起来,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中华名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室王朝,令各国人民敬仰和怀念,让中国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一笔。

这就是刘邦,我最喜欢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一个被人骂为小人的千古一帝。当开创盛世的传奇成为一页页历史史册时,他早已远去,但他那绝世的风采依旧傲然于天地之间,依然留在了每一个被他的风采所折服的人们心中。

6

刘邦——一个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中国,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光辉历史的国家,有数不尽的学士泰斗,风流雅士,文人墨客……,但我最欣赏的还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是西汉开国之君,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而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但他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三年鏖战,摧毁强秦,四载奋斗,战胜项羽,创建了延续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这些功绩的取得都凝聚着他卓越的智慧。而让我感动的就是当上皇帝后,仍不忘家乡和小时候玩伴的那种品质。那是他平息黔布反叛离乡七年后回到故乡——沛县,乡亲们看到他回到故乡非常高兴,与他边唱歌边喝酒,在那安营扎寨,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在那里,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免除沛县的交税和徭役。他解释这个规定祖祖孙孙都能享用,也就是说,沛县人民只要是土生土长的都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这在中国历史的皇帝中从未有过,因为许多皇帝从小都是在宫殿里长大,而刘邦则是一手打拼天下成名。他的爱乡、爱民之情是他人无法比拟,他在家乡住的时间比皇宫还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才让他更加依恋故乡,热爱乡亲。二是他创作了气势磅礴的《大风歌》,这首歌创作时就在沛县,后来的皇帝李世民也不是出生就是太子,也像刘邦一样,只不过他是贵族,他探亲时,也曾写过“欢比大风诗”。但我认为刘邦创作时并不开心,因为那时他重病缠身,离他的死只有几个月,加上功臣不忠,孩子又年幼。他之所以认为功臣不忠是因为之前的韩信、彭越、黔布都因谋反而被杀,自己的开国第一功臣萧何也不露声色。所以种种问题困扰,让他难以高兴起来。因此,我认为他的《大风歌》就是胜利者的哀乐。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皇帝,也是最孝顺的皇帝,这一首诗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望华丰,市井夺未央。

风沙起,鸿门巧对王。

纳贤良,无畏得天下。

三章法,垓下定汉疆。

刘邦,你的传奇经历,不屈品质,知恩图报的精神让我感动,不愧为“汉高祖”!

7

孔子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曾先后请教过老子、郯子等人。有一次,孔子去庙里烧香,不懂得那里的规矩,就虚心地请教他人。这时,一个人看见孔子在问别人问题,就挪揄他:“难道孔圣人也有不懂得的问题,需要请教别人,这多么失礼埃”孔子却说:“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这才是真正的礼。”那个人听了,哑口无言。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够看出孔子不耻下问,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孔子当时已经十分出名,他的地位不可为不高,如果他十分骄傲,可能就不会请教他人。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虚心请教他人,而不像现在的一些人,自认为博学多才,不懂得问题从来不去请教他人。在这点上,我们都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不懂得问题要不耻下问,直到弄明白为止。这样才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胆识过人的孔子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宰相,在这期间,齐国的国君率领大军前来攻打鲁国。见到鲁国被围,孔子不惧危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礼劝退了齐国大军,保全了鲁国。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胆识。在当时那种情况,孔子随时都有可能性命不保。可他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而是挺身而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全鲁国那些平民百姓。我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读书用功的孔子

孔子在晚年时期,经常读《周易》这本书。他读的很认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思考其中的意思,而不是一翻而过。就算是这么认真的读书,他还要把书再读许多遍,并说自己还没有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思。

读完后我不禁一阵感叹,这才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像我,平时读书的时候经常一扫而过。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慢一点读;而我不喜欢的,就直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读书,我还自诩“认真”。我和孔子比起来,差距真是太大了,我真应该像孔子学习,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读书笔记,把书读透、读懂。

这就是孔子,一个不耻下问、胆识过人、读书认真的孔子!

8

“郑和”

“郑和”,是我们民族的自豪,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整个世界的奇迹。

他本来不是姓“郑”的。他是一个宦官,被分配要“燕王”的门下,“郑和”在“燕王”和“建文帝”打仗争夺皇位的时候,立下了大功,后来,当“燕王”当上了皇帝之后,就赐他姓“郑”。

他曾经七次下西洋,轰动了全世界。他带的人,有两万八千七百多个人,这些人当中,有医生,水手,向导,卫兵……和曾经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带的人相比较,就感到了“郑和”出夕阳规模宏大了,哥伦布带的人只有几百人,和两万八千七百多一比较,就显得渺小多了!在比较一下船只的大小,“郑和”所带的船中,有“宝船”、“粮船”……总共有一百多只,根据科学家们统计,那个时侯,“郑和”带出去的船只比当时欧洲所有国家的所有船只还要多!

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一下:这么一只规模庞大的舰队要是和一个国家打起仗来,一定会赢的!哪怕是当时的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没有那个时候的中国强大!不过,“郑和”带得船只所到的地方,没有一处受到了“郑和”船只的攻击,他们也没有凭着自己的力量强大,而欺负弱小,“郑和”带得人上了岸,就用从自己国家带回来的东西,和当地的人民进行交换,所以,在“郑和”回来的时候,载满了别的地方的好东西,如“夜明珠”、“洋酒”……

在当时落后的航海技术下,“郑和” 是怎样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七次下西洋了呢?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种方法让他们不在海上迷路,还有向导地帮助。

遗憾地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回来的时候,死在了船上,享年五十六岁!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