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话题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关于医圣祠的作文

时间: 2017-02-12

篇一:南阳医圣祠


南阳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坐落在豫西南的医圣祠。

走上九级台阶,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子母阙,下面雕刻着一对朱雀,代表方位和吉祥。走进医圣祠,看见的是一个长3。5米的照壁。照壁的正面刻有已帮中医黄竹斋老先生所著的《医圣张仲景传》。两侧分别刻着著名学者任应秋给《张仲景传》写的一幅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救人。照壁后面刻有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的续言。走过照壁就可以看到一座表情庄重,深想苦思的张仲景石像。我想可能是张仲景为了如何编写好《伤寒杂病论》而思考吧!石像的两边有两条长廊,长廊的花岗石上刻着许多医学知识,还有十大名医的塑像:他们有的和张仲景一样苦思;有的背着药筐准备上山采药;有的则是慈祥地站在那里,可能是在不厌其烦地回答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吧?总之是形态各异。

走过一道朱红色拱形的门庭,就到了医圣祠的后祠,这里长眠着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张仲景,我们轻轻地走过,怕要惊醒沉睡的他。张仲景就葬在那个俯斗形、四角用石斗雕成羊头的棺材中,这就是他的墓地。

如今医圣祠的名字,已经享誉中外了,许多外国游客都来游览医圣祠,这不都是托了张仲景的福吗?而医圣祠也正是我们南阳走向新时代的坚固桥梁。

篇二:谒医圣祠


在一个人的墓前,感到自我的渺小:渺小得像他墓上的一块砖头。一g土。一粒沙子。一丝柔弱的风。时间中的一秒钟留下的痕迹。

跪谒。我止不住把头低了下去,再低下去,直到听见他的声音从墓深处传上来,穿过我的耳朵,抵达旷处的天空和云朵。那声音,浑厚,磁性,悠扬,有力。“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他说。

于是,我的眼睛,穿过千年时间的帷幔,看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一个清癯、庄重的先生,端坐在大堂一张长方桌子的后面,他身披红袍,头顶高冠,眉浓须黑,目光炯然。他的右手握着一名瘦弱的病人,专注把脉。病人面黄肌瘦,两眼无光。他恭恭敬敬跪坐先生身边,等待先生的诊断。先生的身后,是两马拉车的鎏金浮雕。浮雕上,双骏并驾齐驱,前蹄腾空,后蹄蹬地,展现出生命强劲的风采。先生的左右,各站立一名护卫。护卫的前面,有一妇女,抱一女孩,携一男孩,前来候诊……

这时候,先生的身份应该还是长沙的太守吧。身为太守的他,躬身为百姓治病,这在今天的官员看来,是多么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可是,更为不合逻辑的是,就在中原疾病流行时,先生为了拯救穷苦百姓,居然弃官归乡,专事行医,潜心医理,并写出了不朽的伤寒杂病名著。这部巨著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

也许,集大成者,总是和常理相背的。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敢于辞官的公务员,姓陶。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不合逻辑,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惊喜。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恬静自然的艺术风格。

此刻,在一丛树的面前,我也感到了自我的渺小,渺小得像树上的一个枝条。一片叶子。一个叶齿。一丝柔弱的风。时间中的一秒钟留下的痕迹。

这树,是先生祠堂里的凌霄树。它由三个植株组成。三个植株高大约15米左右。其中两株为两干,一株为三干。三株凌霄,从根部开始,盘旋而上,如蛇蜿蜒,到达中部缠成一体。其枝条从顶部垂下,如巨龙一般,分别悬于四个不同的方向,让人称奇,叹为观止。

先生祠堂里,花木葳蕤,四季染青,而我独爱这丛凌霄。究其原因,应该是凌霄不合常理的、令人难忘的长势吧。

正是这不合常理,才让凌霄成为凌霄,成为先生的化身;也正是这不合常理,才让先生成为先生,成为凌霄的化身。睹树,仿佛看到先生;睹先生的遗颜,仿佛看到那坚韧的凌霄――在我的视野尽处,先生与凌霄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融为了一体,成为遥远岁月凝汇而成的一抹记忆,一注灿烂的阳光,一缕霞蔼。

医圣祠,我寻找一颗不泯的灵魂。斯人千古,可是他的容颜永远不曾老去,他的声音永远不曾消逝。他让我明白了自己是多么渺小,也教我懂得了生命是多么博大……

篇三:秋游医圣祠


十月,秋高气爽,我和同学们踏着轻盈的步子,到温凉河畔的医圣祠游览。古城的十月是美丽的。梧桐的叶子犹如片片碎金,有的还透出点红来,似乎要与枫叶媲美;路旁的秋菊吐着幽香,也别具一番风采;就连街道两旁的商店里,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格外鲜艳夺目。可我根本无心观赏,恨不能身长双翅,一下子飞到朝思暮想的医圣祠。穿过仲景路,向右一拐,医圣祠便展现在眼前。那宏伟壮丽的琉璃瓦建筑群,座落在一片原野之中,丽日当空,云蒸霞蔚,五彩纷披,灿若锦绣。来到医圣祠门前的广场,举目仰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郭老亲笔写的“医圣祠”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镶嵌在朱红楼的上方,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左右两侧,巍峨的汉胭,熠熠闪光,象征着仲景先生那高大的光辉形象;汉胭周围那发着亮光的汉白玉栏杆,正是医圣廉洁品格的真实写照。拾级而上,缓步走到清静幽雅的医圣祠院内,雕栏画廊,亭台楼阁,苍松翠竹,风光旖旎,俨然新春一般。

仿佛走进了1000多年前的汉室憩园,耳目为之一新,顿觉心旷神怡。这就是医圣张仲景当年潜心研究学间的所在地。我沿着长廊注视张仲景从医的一组石版画,对“万世医宗”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沿着碧荫青幽的石子小径,轻轻地、轻轻地来到仲景先生墓前,凭吊医圣,更加怀念这位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绝代名医。张仲景从小勤奋好学,青年时代就立下了学习扁鹊为人民除疾病的雄心,把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痛苦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他为医治民间流行的伤寒,常年跋山涉水,东奔西走,大半个中国几乎都印上了他坚实的脚印,他把医治人民的疾病作为终生最大的快乐。

用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并收集民间有效的方剂,写出了永远闪耀着医学光辉的长篇巨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走进医圣文献陈列室,虔诚地抚摩着仲景先生亲笔撰写的医学巨著,倍感亲切。我们作为仲景故乡的人民,应该继往开来,为繁荣和发展祖国新医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医圣祠出来,漫步温凉河畔,俯视清澈的河水,犹如一条飘洒的绸带,从祠堂背后一泻而来,越来越宽,向东流逝,那棕徐流淌的河水仿佛还在向我们讲述着仲景先生的故事。温凉河水日夜流淌,一刻不停地歌唱着。走到哪里,就把赞美仲景先生的歌唱到哪里,使这位名传万世的医圣的光辉业绩愈加源远流长……

深度阅读